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在年初计划全部打乱。
但我们没有停下脚步,积极探索新的途径。
这也是「各地大小彩虹们」、热爱音乐的人们的「黄金救援时间」。
你也许听完了音乐会,有很多情绪涌上心头,
但如果不静心梳理,情绪会溜走。
倘若让情绪在时间的沉淀中,蕴酿成情感,
将那些涌上心头的情绪,能够更长久地、更延绵地积攒在心怀,
久久不让它们消散,那么持续到来年的暖冬,
深圳音乐厅的钟声再次为「2021远古与大地」敲响时,
我们还能站在那道名叫「彩虹」的桥上,
携手感恩音乐、生命、岁月、自然、天地的馈赠。
从开春到深冬,我们走的每一步都算数。
从疫情未开始前的暖冬,我们围炉而坐,畅想着这年的种种;
从疫情将将开始的初春,我们紧锣密鼓,应对着突来的变化;
从疫情开始减缓的初夏,我们重整旗鼓,肩负希望奔向未知 …
也许再提起2020的疫情,大家已经不像刚开始那样敏感了,因为我们已经与新冠病毒战斗了快一年,已经是生活中的常态。但,那些做过的事情,和连接着的情感,是真真实实存在的。毕竟,我们在那些危险的日子里,都或多或少做过那个逆行者,为的就是2020年12月27日,能够站在深圳音乐厅的舞台上。
为此,飞越彩虹的工作人员们,七月伊始,便开始奔赴呼和浩特、大凉山和黎明乡,深入到合唱团建立起来的腹地,去陪伴当地孩子们、老师们,一同打起「重整旗鼓」的信心。但在大凉山旁、大草原上、老君山边,看到那一双双坚定的眼睛,传递着“打开嗓子唱,全身上下,只剩下无畏”的那份对音乐的坚定,是我们需要注入到血液里的。
让音符流淌到每个人的生活中,是这些音乐人们、台前幕后人们的信仰。
我相信“从五湖四海来”,这句话大家已经在宣传语中、海报中,看了无数遍。但你坐在音乐厅现场时,看到所有民族,在最后,都穿着华丽的服装登台时,那些绚烂的颜色,是中国远古流传下来的颜色,更是大地上随处取材的颜色。这些颜色给予了多少歌唱家、作曲家、作词家灵感,更渲染了孩子们的歌声,一开口,那样大气,那样磅礴。
在「复杂多变」的一年里,在一首首不同的民族音乐面前,我们总能「享受片刻的真诚」,哪怕是几分钟。而「真的东西和声音」又无比难得,「发自肺腑的表达」是在词与曲中酝酿成歌。直击心灵的「往往不仅是面对这华美的舞台」,而是「即使面对华美的舞台,我们依然保持纯朴的初心」。
之前,我们来自不同地方,但在同一片天空下。
这夜,我们在同一个地方,仰望着同一个月亮。
当歌声跑赢了病毒,我们在初心中,
回顾这「只争朝夕」的一夜。
开场音乐是《月光光》,因为音乐会在深圳音乐厅举行,而深圳坐落在广东,就以一首广府童谣,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们。这座南海大鹏湾边上的城市,海上升明月时,它不像傈僳族那样,月亮藏在云里和雾里,在山间玩捉迷藏;也不像彝族那样,蛋黄色的明月笼罩山河;更不像蒙古族那样,孤傲又萧瑟的月光洒满草原 … 它就是《月光光》里说的那样亮堂,清脆。而童声让这欢迎的月光,穿过了深圳音乐厅的顶,就像2020年开年时敞亮的月光,照射在每位远方的客人们身上。
傈僳族的《相见乐》伴奏响起,叮叮铃铃的银器声从舞台侧边,蔓延到每个过道空隙间。九月份,深入到黎明乡去采风,在一桌汉族成为了少数民族的餐桌上,哈尼族的朋友介绍什么是「一眼万年」。在傈僳族民族音乐传承人王永钢老师,几声高喊之后,他把什么是「一声万年」带到了我们耳朵中间。他与孩子们在舞台上左右摇摆着,跟着欢乐的节奏,踏着「嘎迟娜飒」的舞步,拨云见日,带我们沉浸在2020年伊始的欢乐中。
《我的母亲》是全场唯一一首在歌唱结束后,漫雪老师停顿等待了蛮久的一首歌。她在等三位蒙古族、一位汉族的男孩子,擦干眼泪,再投入到下一首歌曲的演唱中。漫雪老师知道他们离开家乡多日,思念母亲的真实情感,在歌唱的时候,就已经倾注了进来。她给了他们多几秒钟的缓冲时间。原来一台演出,不仅有「相互成全」,还有「相互理解」。正是因为彼此理解,惺惺相惜,他们留给歌唱的精力和时间一定要是尽量完整的,这种近似于洁癖般的音乐信仰,就像我们在2020年初春遇到的「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困境那样,相信、祈祷和期盼着能早日团聚。
蒙古族的《鸿雁》是两个团一起的合唱,蒙古族和深圳音乐厅“飞越彩虹”多民族童声合唱团的孩子们,同时站在舞台上,轻轻哼鸣,好像模仿那天上飘来的云。不一会儿,鸿雁就要飞来了。我们坐在台下等待,这些空灵的哼鸣,把我们带到云端,一睹鸿雁的英姿。
当深圳市高级中学百合合唱团的女孩子们,从舞台背侧的观众席两侧走上来时,好像天上飘来了天使,她们优美又整齐,是那种有秩序的美。而这种美的难得是无法用单一感官衡量的。这需要视觉、听觉等多个感官的配合,才能营造出“天堂”的美感。就像我们在2020年初夏学会的告别那样,与很多人与事说再见后,继续像鸿雁那样飞啊飞,飞啊飞。
我们飞着飞着,飞过了2020年的上半年,带着上半年积攒的力量,与未实现的遗憾,他们把月亮、山涧、清泉、云端、草原、泪水、鸿雁、骏马、雪落、冬春、白鹭、寂静等种种生命里外的元素,都拆解,重新带我们聆听远空与大地,重新审视「生命中每件庄重又美好的小事」。
《哒啦哦》是伴随着黄色雨伞的出现,在观众席中间唱出来的。彝族的孩子们,手握着黄色雨伞,一步一步走在观众席台阶上,排成一条队伍,时而弯曲,时而折叠。小步伐迈着,很快的,黄色覆盖了舞台。三道弯,哗啦呼啦地弯弯绕绕着,组成多变的火。彝族是崇尚火的民族,火红色、正黄色和黑色就是他们的幸运色。当正黄色伞上,绣着红祥云,眼看着舞台灯光,从高高的音乐厅顶上照射下来,而这些灯光很长、很细,落在每顶雨伞上,为这个庄重的时刻加冕。就像我们在2020年盛夏,从失去的悲痛中醒来,懂得了如何敬畏自然与大地那样,彝族娃娃们纯天然的歌声使得全场鼓掌欢呼。
《不要怕》响起来了。莫西子诗穿上了彝族小伙的民族服饰,安静地站在舞台前侧,彝族孩子们已经从前些天的水土不服、晕机晕车中恢复过来。对比着他们前几天的状态,在唱《不要怕》时的状态,有股莫名的劲儿。女娃们头顶上盘着麻花辫,红黄蓝绿相间的丝带,男娃们都留着小寸头,配着他们结实的臂膀,我们就要忘了他们遇到的一道道坎儿。
而能够触动人心的音乐,往往是最不经意的。彝族孩子们在音乐学习的道路上,还是稚嫩的。他们的指导和带队老师,不止一次提过,他们才建团不久,音乐基础薄弱,还需要多加练习。就是在这样的自我认知基础上,在众人的帮助下,他们唱出了全场欢呼声最高的一首歌,赢得满堂喝彩。就像我们在2020年酷暑,走进大凉山里发现他们的声音那样,他们再次用天然的、无雕琢的声音征服了那么多观众。
深圳高级中学百合合唱团接连的三首歌,声音里有一种虔诚,它胜过了千言万语。无词歌是最难写的,它分明哼唱的是「灵」里的东西,触动着神经里的每根对寂静的神圣向往。
她们用一些很稀松平常的道具,模拟着各种自然界的声音。水杯里装着水,没有伴奏。像天使一样,站立时会晕开白色的光的女孩子们,一个挥手,一个抚杯,这哪里是人间,这分明是天堂。博尔赫斯说:“天堂是图书馆的模样。”我想,天堂肯定还能是音乐厅的模样,我们用人声,去敬畏自然,去感恩生命,这是我们为人里的谦卑与诚恳。就像在2020年初秋,我们歌唱,我们也获得救赎。
于是唱到这,漫雪老师慢慢地走到麦克风前,用了全场唯一几句,歌声外的言语,传递着精神力量:“感谢有音乐,给我们带来希望。”
临近演出,在深圳音乐厅的后台,大部分的团队已经结束彩排。「小彩虹们」更是整装待发,走到升降梯口,有位女孩子埋着头、安静地坐在电梯门口的小台阶上。问她怎么不进去坐,她怯怯地说想自己单独坐一会。电梯到了,走进电梯,祝福她晚上演出加油。准备唱《云在青天书在手》 这首歌时,她就站在舞台的正中间,不费什么劲,就能找到她。她比起几小时前的样子,自信多了,下巴微微抬起,跟着指挥的节奏,大声地歌唱。就像我们在2020年晚秋,又重拾信心那样,虽然开局困顿仓皇,但只要还能站在舞台上歌唱,怎样都是欢喜的,怎样都是昂然的。
有了大姐姐们在前面打头阵,小彩虹们上台的气势也足了起来。噔噔噔两三下,就找到自己的位置,站好。不怯场,不慌张。接连三首《红树林》《特区少年》《云在青天书在手》,唱出了多少深圳人对深圳的情感。红树林是特区少年的后花园,南海大鹏湾是特区少年的瞭望台。当然,除了红树林、大鹏湾外,还看到小彩虹们身后的歌词里出现的那些地标, 被一字一句唱出来,在音乐与文学的加冕下,包含了我们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与祝福,就像它给予我们的满溢的一切那样。小彩虹们用歌声献礼深圳四十周岁的生日,终于在2020年的暖冬,我们又能齐聚一堂,欢歌庆贺。
一首歌,一首歌,流转过去,《飞越彩虹》的旋律响起,我们当然知道离分别又近了一步,就像《实在舍不得》里写的:“最怕就是要分开,要多难过有多难过”;我们当然也有期许,就像《实在舍不得》里写的:“最想的就是你再来,要多快乐有多快乐。“ 歌声还未落,已经在期待明年。
这样一台丰富、多彩、多元的音乐会,是多少人的信仰、期待与精神支柱,没人晓得,但又心照不宣。
演出结束后,关于音乐的狂欢似乎才刚刚开始。在深圳音乐厅的后台,很多来接送「小彩虹」和「大百合」的家长们,以及关注着每个民族娃娃的爱心人士们,都在默默守候。这时,蒙古族的大巴车开过,还听到他们在车上齐声欢唱《孩子与马》。边走边唱的民族,音乐不仅在台上,更在台下的每个角落。他们带来的不仅是歌声,更是某种音乐与生活交织的态度。
相信大家在很多短视频上,都能看到欧洲地铁站里、火车站里,都有一台钢琴,供等车的人,路过的人弹奏。而「远古与大地」音乐会,带来的不仅是这场限时限地的音乐会,它是一种「移动的精神」,就像昨天,蒙古族的家长们在机场等待归来的音乐游子们时,也在放声高歌那样,音乐也教会我们善待和感恩生活。
这样路过的每一处,即使寸草不生,被唱歌的大地,音符总会落地生根,渐渐地长出一颗音乐的树,来年上面结满了民族果实。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当你们又在草原上、蓝天下、老君上边、大凉山旁歌唱起这些动人的歌谣时,在另一端的天空下,云朵也会带去我们的思念,横亘过每一道彩虹。
作者简介
丘楚原,英国皇家中央演讲与戏剧学院高级剧场实践硕士,著有长篇小说《鹿过》,拟出版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知识出版社。多篇文章见于《文学校园》《大学生》《课堂内外》《民族画报》《遇见》等刊物。编剧/导演多部作品上演于爱丁堡艺穗节,乌镇戏剧节,英国「也」艺术节等国内外艺术节。
作者/丘楚原
音乐会现场照片由张开城拍摄
该篇乐评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深圳音乐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