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声合唱是合唱艺术皇冠上的明珠。这话没有错,一场别具一格的“魅之回响——远古与大地多民族童声合唱音乐会”12月26日在深圳音乐厅唱响,再一次展现了童声合唱的无尽魅力。说是别具一格,是因为音乐会荟萃多支合唱团(深圳音乐厅“小金树”多民族童声合唱团、飞越彩虹朝鲜族童声合唱团、飞越彩虹傣族章哈童声合唱团和深圳高级中学百合合唱团),孩子们来自不同的民族,歌声融入了“远古与大地”的主题。他们的歌声纯真而亲近大地,所演绎的歌曲也是由于不同的民族语言而接近天真和自然。可谓纯粹的天籁回响。
音乐会有着强烈的人文诉求,即对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珍重,用童声合唱的方式将其从大地引向殿堂。因此,在曲目的选材上,大多亲近少数民族的大地与传统。像上半场的《阿里郎》、《桔梗谣》、《春姑娘》、《玩场情歌》、《花腰彝弦》,下半场的《阿卡拉》、《依拉灰》,都极具民族音乐的独特性,分别在朝鲜族、傣族孩子们,以及民间艺术家的真诚歌唱与舞蹈中,呈现出民族的艺术属性与大地的情怀。孩子们、尤其是来自边疆的少数民族——傣族、朝鲜族的小朋友,在唱出单纯心声的同时,让人感受到人性之初的纯净的美。工作的关系,我欣赏童声合唱的机会还是不少,常常是挑剔多于欣喜。而今晚却被持续感动,莫名间泪沾口罩。看来孩子们的表现是不知不觉中感染了我。泪点在《桔梗谣》、《游子吟》和《夏秋谣》等曲子的音乐流淌当中。有些旋律在我的经验中重复了千万遍,已经产生审美钝性了。然而孩子们的歌声还是让我悄然入心、不禁动容。说不上他们的声音训练有多高的水准,但是那种扑面而来的清新,其实就是挡不住的魅力。值得着重提及的是《游子吟》的唱法,在句法的处理和语调的轻吟浅唱上得到琢磨,似乎触及了中国传统诗词韵律的美妙之处。这是难能可贵的细节,也见出指挥家胡漫雪平时在艺术处理方面所下的功夫。当然,11位来自彝族、朝鲜族、傣族的民间艺术家们(非遗传承人)的倾情助演,也为音乐会增色不少。
如果说民族性曲调素材改编曲是大地与传统的回响,那么,最后的三个曲子,《灯火里的中国》、《翩翩少年行》和《飞越彩虹》触摸着的则是时代脉搏,便是孩子们对时代的回响。尤其是《飞越彩虹》,作为合唱团的主题歌,有着优美清新的曲调,活泼自然的节奏。歌词以我与妈妈为虚化的主体表达,情真意切而不落俗套,确实有着用跃动的音符带领大家飞越彩虹的超然情趣。我国童声合唱有着生机勃勃的发展势态,但是创作力量相对薄弱,成为制肘童声合唱的瓶颈,人们常常因之感到沮丧。以今晚我听见多首新作品的质量看,可谓大喜过望。尤其是《游子吟》、《花腰彝弦》、《阿卡拉》等。一般而言,基于朴素的、原生的音乐素材,编写出适合时代审美需求的作品,逻辑上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如何获得时代审美的肯定,展示民族音乐的价值与魅力。作曲家们提炼音乐素材的功夫是不缺心得的,也有很好的方法手段,但是如何淬炼主题,锻造和声形式,成为新的、有审美营养的音乐,就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智慧了。本场音乐会故意撷取了中外作曲家中追求现代性元素的作品,既承接“远古与大地”的回响,也在寻求现代性的突破,主办者的用心独特、高远。
多民族童声合唱团如今有个别致的新名字:“小金树”(之前是“飞越彩虹”),是深圳音乐厅的驻厅合唱团。今晚的音乐会,就是“小金树”的主场,以深圳音乐厅为家邀请来自远方的小朋友,无异于一次多民族小朋友美好欢聚。这已经是“远古与大地”童声合唱的第三季音乐会了,在两年疫情的反复中仍然坚守美的承诺,坚持美的传递,这种力量的汇聚不可低估。在这个岁末寒冬的夜晚,孩子们的歌声何似一束和暖的阳光,其温暖一定是可以溢出音乐厅,撒向世界的。祝愿孩子们,也祝愿《远古与大地》音乐会越办越好!
*本乐评授权转载自“音乐周报”
该篇乐评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深圳音乐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