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晚,著名小提琴家丹尼尔·霍普率苏黎世室内乐团,在深圳音乐厅演奏两个版本的《四季》,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与深圳乐迷共贺中秋,很多听众直呼过瘾。
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作为当今流传最广的巴洛克作品之一,早已家喻户晓。其因明确的标题、清新的旋律、跳脱的节奏和缠绵的诗意而深受乐迷喜爱,也成为大庭广众乃至电视和广告背景音乐播放最多的古典作品之一。
巴洛克音乐都是小编制演奏,讲究的是精致,《四季》也不例外。而站立演奏也仿佛成为《四季》的标准样式。梅纽因当年就这样演奏过。多年前穆特率领一个乐队访深演出也这样演奏。此次霍普率领的乐队与穆特上次的乐队规模相当,同样站立演奏。但霍普用弓更加激进,与乐队的互动更加张扬。在其戏剧化的调动下,乐队的情绪也更加兴奋。他既将自己置于明星般的突出位置,又设法与乐队融为一体,让独奏小提琴时而“浪遏飞舟”,时而“鱼龙潜跃”。训练有素的苏黎世室内乐团,则以良好的个人水平和整体的默契配合,与霍普巧妙呼应,令听众因动感十足的现场表演而兴奋不已。
霍普出道很早,4岁即开始学琴。因母亲是梅纽因的长期助手,他也受到大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曾与大师同台演出。这位生于南非、长于伦敦、定居柏林的高产小提琴家,更擅长室内乐。因此,他的演奏不仅兼具爆发力与柔情,且与乐队的合作总是如鱼得水,室内乐也在其唱片中占据了较大比重。从这次访深演出看,他喜欢用凌厉的短弓表达欢快的情绪,这成为他的一个演奏特点。有趣的是,当过电台节目主持人的他,演奏中还不时与台下听众眉来眼去。
霍普还特别重视演奏当代作者的原创新作,当晚上演的麦克斯·里赫特“重谱”的《四季》就是一例。将两个《四季》放在一起演奏,是他近年演出的一大亮点,也成为其近期最重要的唱片专辑。出生于1966年的德国人里赫特是欧洲一位才华横溢的高产作曲家,获过艾美奖和留声机奖,还曾为大量电影谱曲。重谱的《四季》于2012年完成,霍普成为其首演音乐会的独奏家,并一直将里赫特版的《四季》列入自己的保留曲目。
英国《卫报》在当年首演前的一篇报道里引述里赫特的话说,“《四季》现在到处都是,泛滥成灾,以致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已经听不见它了。我现在这部作品,就是想通过进入它的内核和对它加以我个人的重新发现,为众所周知的景象探出一条新路。”(Max Richter spring-cleans Vivaldi’s The Four Seasons)。他承认,“重谱”的《四季》只保留了原作的四分之一。
这个“重谱”充满遐想,乐队编制则基本不变,只增加了一架竖琴。乐曲也分春夏秋冬四大部分,每个部分三个乐章(第一部分增加了一个“序曲”),但当晚却是连续演奏的,听众并无鼓掌机会。里赫特只保留了维瓦尔第的基本架构和韵律,而加入了自己大量二次创作,令这个《四季》面目全非。例如《春》的乐思和旋律几乎都是全新的,只到了第三乐章才显现维瓦尔第的身影。《冬》也有颠覆式的改变,最后乐章已远离维瓦尔第。此次演出将时间跨度长达300多年的一熟一生两个《四季》对比欣赏,对包括本人在内的深圳的听众来说,确实是一次难得的体验。
这场音乐会出人意料地未安排中场休息,霍普与乐队在台上辛苦站足100分钟。两个《四季》之间则以法比安·穆勒的间奏曲《冬》作间隔,这是21日晚在广州星海音乐厅演出时没有的,也算是给深圳听众的一个红利吧。后又加演莫里斯·怀特的小提琴与乐队《九月》,令当晚的演出锁定春风秋月。
听众欲罢不能,霍普再度出场独奏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很多听众竟跟着这熟悉的旋律齐声哼唱,场面温馨。正当大家沉醉于这慢板抒情音乐,霍普突转炫技风格,以帕格尼尼式的琶音跳弓,展示摇篮曲的一种快速变奏。一些听众仍在哼唱,霍普则边用眼神向听众示意,边奏着跳弓走向幕后。演出便以这有趣形式结束。(张开城/摄影)
该篇乐评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深圳音乐厅观点。
乐评征稿活动
征稿要求:深圳音乐厅向广大市民征集有关古典乐的评论文章,欢迎广大市民来稿。文章主体可以是演出曲目,作曲者或者演奏者。
参与指南:请将乐评文章发至 ypzg@szyyt.com 征稿邮箱,文本直接贴在邮件正文,不要以附件形式发送,在邮件内写清楚真实姓名、联系电话及邮箱地址,资料不全者将自动失去参与资格。
特别声明:
1、市民投稿请务必确保稿件属于原创作品,如因涉及著作权纠纷,将由投稿者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2、投稿行为视为将作品的发表权授权深圳音乐厅,并且许可深圳音乐厅使用其作品。即深圳音乐厅有权将其作品多次登载于深圳音乐厅的网络平台及纸质媒介,包括但不限于官方网站(网址:【www.szyyt.com】)、官方微信(微信号:【boyanpiao、szyinyuet】)、官方微博(微博号:【http://weibo.com/szyyt】)、音乐厅期刊杂志。
3、如投稿稿件得到采用的,深圳音乐厅将通过邮件或电话通知作者,作者可获得深圳音乐厅随机送出自办商业演出门票两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