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施特劳斯既是西方古典音乐晚期浪漫派的集大成者,又是影响现代音乐发展的里程碑式人物。二十世纪以来,施特劳斯的作品进入现代音乐会演出机制的“保留曲目”中,对他作品的深入梳理研究日渐增多。深圳交响乐团于7月16日音乐季闭幕音乐会上演了《唐·璜》《蒂尔的恶作剧》以及《堂·吉诃德》,这三部作品在同一场音乐会上演,既从学理上梳理性地演出了施特劳斯的“戏剧人物音诗”,更是对演奏家技艺水平的非凡挑战。本场担任指挥的是乐团音乐总监林大叶,独奏为大提琴家聂佳鹏、中提琴家金朕纮。
施特劳斯的音诗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人物为主题,这类作品占有较大比重,包括《麦克白》《唐·璜》《蒂尔的恶作剧》《堂·吉诃德》等。第二类是哲理性音诗,包括《死与净化》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三类音诗将以上两类的特点结合在一起,可称之为综合类音诗,代表作即《英雄生涯》。从演奏难度来说,本场音乐会无疑是登峰造极的。通常一场音乐会上演施特劳斯的一首音诗作品便算得上是重量级演出,而一般的施特劳斯专场亦不过安排一至两首音诗辅以一部协奏曲或管弦乐伴奏的艺术歌曲,三部音诗联演极为罕见。本场上演的三部作品无疑对乐团的每个声部都构成了考验,担纲独奏的大提琴与中提琴自不必说,《唐·璜》之于小提琴、《蒂尔》之于圆号,都是交响乐团面试的必考曲目,亦可见其演奏难度。
通观本场呈现的效果,三部作品在技术上几无瑕疵,而音乐中人物性格的考究鲜明是演绎上最成功之处。开场第一曲《唐·璜》是近些年听的施特劳斯作品现场中十分上乘的演绎,唐·璜嚣张、不可一世的性格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施特劳斯戏剧音诗人物的诠释上,把握不同主题性格的对立统一是十分关键的。指挥林大叶对人物几个主题的处理显然经过精心设计,表现得对比鲜明又未脱离唐·璜的个性特征。乐曲开始处施特劳斯的配器丰富精彩,弦乐繁难却有气势的主题率先进入,随后第一、第二小提琴奏出象征唐·璜的上行主题,同时以木管与圆号“壁画风格”的织体作为伴奏。整部作品处理中指挥家首先注重了平衡,将人数众多的管乐调至背景,使旋律能从灿烂的背景中清晰透出。层次之后是主题性格的刻画,动机的每一次模进都以重音强调,如此处理使唐·璜率意恣肆的个性跃然眼前。另外,不同主题间选择不同的速度也是关键,在其后的女性主题呈现上,指挥家选择以慵懒的性格表现,十分贴切,圆号奏出的主题又突出铿锵有力感而速度沉稳下来。乐队几处演奏十分精彩,双簧管首席以一口气完整出长气息的旋律很见功力,定音鼓首席的几处滚奏都有惊人的力道与均匀的音质。感兴趣的听众亦可从网上的录像回味这场演绎的风神。
《蒂尔的恶作剧》是十分考验指挥技巧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准确把控三律动的节奏,并能在其中以弹性速度、节奏刻画准确的音乐形象是演绎的困难之处。指挥家林大叶选取较为稳健的速度,在此基础上突出了蒂尔活泼而英雄主义的一面。施特劳斯刻画的英雄都是为世俗所不容的“反英雄”式的形象,蒂尔、唐·璜、堂·吉诃德都如中国古典小说中“哪吒”般生龙活虎,而这种活泼的英雄主义也体现在当晚的音乐处理上。具体到蒂尔的形象,施特劳斯在描绘他讽刺道貌岸然的修士时引用了勃拉姆斯《学院节日序曲》中的歌调。深交本场的演绎并未一味强调旋律的歌唱性,而是用拆分更多的轻快弓法完成,几处主题都强调不和谐的倚音长音,从而增加了音乐的张力。林大叶在结构上则是抓大放小,针对全曲最核心的高潮部分加以强化、突出,这是处理这类作品十分有效的方式。修士主题在蒂尔被捕以前以壮丽辉煌的全奏出现,此处之前指挥家一直以右手击拍,直到辉煌灿烂的全奏出现时以左手的有力一击挥出蓬勃的音响,蒂尔高蹈的英雄主义至此发展至极致。
音乐会的下半场演出《堂·吉诃德—骑士主题的幻想变奏》。自塞万提斯的文学巨著《堂·吉诃德》问世以来,文学主题启发了许多艺术家和音乐家,施特劳斯的创作无疑是其中最成功的。在音诗中,大提琴扮演堂·吉诃德,中提琴扮演他的仆从—桑丘·潘沙,小提琴独奏代表美丽的杜妮西娅,有人甚至把这部作品称为三重奏协奏曲。《堂·吉诃德》由前奏、主题和十个变体组成,施特劳斯在总谱上写下了每一段描述的情节。而对于指挥而言,《堂·吉诃德》的要点在于氛围的把控。作品取材于塞万提斯的小说,一定程度上使作品本身即有了原文的语境,指挥家需要在横向的结构与纵向的主次关系方面把握音乐的语境,在构建整体音乐氛围的同时注重与三位独奏的配合。本场演绎中,大提琴独奏聂佳鹏、中提琴独奏金朕纮与小提琴首席郭帅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三位演奏家在塑造各自音乐性格的同时兼顾了彼此之间良好的合作感。大提琴独奏聂佳鹏作为主角堂·吉诃德音乐形象的塑造者有着出色的表现,他的音色细腻,技巧流畅,经由他的演奏,堂·吉诃德多变的性格可跃然弦上,尤其最后堂·吉诃德黯然离世的场景,高贵而感伤的气质演奏得十分动人。聂佳鹏曾负笈德国,他的音色演奏德奥作品也显得风格纯正。中提琴独奏金朕纮塑造了灵动活泼的桑丘形象,弹性速度在乐队间出入自如,可见演奏家丰富的乐队经验。小提琴郭帅细腻甜美的音色与杜妮西娅的形象十分相合,在音色与音准上也能及时地与乐队互动。三位独奏的默契也是下半场的出挑之处。论及乐队部分,指挥林大叶在注重乐队和独奏的配合之余,亦注重音乐氛围的刻画,例如,堂·吉诃德大战羊群一段,他着力强调加弱音器铜管的不协和色彩,在大战风车这段色彩性极强的音乐中做出充分的节奏拉宽。如此精准的处理在演出中还有多处,不胜枚举。
尽管深圳特区飞速发展的历史不过四十年,而聚焦深圳交响乐团,几十年来乐团的风格可以说是传承有序,从创团指挥姚关荣,到后任的指挥家俞峰、克里斯蒂安·爱华德,再到如今的林大叶,历任指挥家都负笈德国,甚至大多数都曾在汉斯·埃斯勒音乐学院学习与工作过,我想这也是这支乐团声音如此鲜明统一的原因。质言之,深交更偏向于西德风格,乐团整体发音沉着却清晰,音质紧实而音色细腻,这一特点在本场德奥晚期浪漫派之夜更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乐团的各声部水平十分平均,几乎不见短板,这也是职业乐团中十分可贵的。
尽管深圳特区飞速发展的历史不过四十年,而聚焦深圳交响乐团,几十年来乐团的风格可以说是传承有序,从创团指挥姚关荣,到后任的指挥家俞峰、克里斯蒂安·爱华德,再到如今的林大叶,历任指挥家都负笈德国,甚至大多数都曾在汉斯·埃斯勒音乐学院学习与工作过,我想这也是这支乐团声音如此鲜明统一的原因。质言之,深交更偏向于西德风格,乐团整体发音沉着却清晰,音质紧实而音色细腻,这一特点在本场德奥晚期浪漫派之夜更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乐团的各声部水平十分平均,几乎不见短板,这也是职业乐团中十分可贵的。
(2018年9月,深圳交响乐团于德国慕尼黑Gasteig文化艺术中心)
一场上演于深圳的音乐会却引领听者神游施特劳斯时代的慕尼黑,这源于表演上两个有趣的细节。其一在于指挥棒的选取。指挥家林大叶近年喜欢脱棒徒手指挥,而今番指挥层次复杂的作品用指挥棒显然是为了发音的清晰与节奏的准确,指挥家对于细节的“品控”可见一斑。其二在于曲目安排。《唐·璜》是林大叶在柏林音乐学院毕业音乐会指挥的曲目,而今他学成归国已十余载,对于德奥音乐基调的把握已收获可靠的口碑。如果说五年可作为考察事物发展进程的一个时间单位的话,林大叶担任深交艺术总监五年以来,这场鸿篇巨制式的音乐会可看作是他交出的一张成功的答卷。
行文至此,不妨做一些音乐之外的联想。在深圳上演施特劳斯的音诗作品似乎构成了一种文化地理学角度的互文性:施特劳斯写作三部音诗时恰任职于慕尼黑,这座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对作曲家有着非凡的意义。慕尼黑是德国经济重镇,二战后作为经济腾飞的领头羊带领着德国逐渐走出了战争的阴霾。而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雄起的经济特区,在许多方面与慕尼黑有着相似之处。驻足鹏城遥想慕尼黑,当晚在聆听音乐会的同时也完成了一次跨时空的音乐想象。
离开深圳前,看到路上大楼上的醒目标语——“深圳速度,敢为人先”,速度与创新发展正是这座城市的精神特质。现在的深圳交响乐团不仅具有发展的速度,更具有多年深耕所获得的质量,祝愿这支乐团未来鹏程万里,也期待他们的下一个音乐季。
(转自深圳交响乐团微信公众号)
该篇乐评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深圳音乐厅观点。